麻将起源于中国,追溯至三四千年前,最初是由皇室和王公贵族娱乐的游戏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,麻将逐渐传播到民间,并在清朝中叶基本确立了其形式。
相传明朝时期,名为万饼条(或称“万秉章”)的人在“叶子格戏”的基础上创造了麻将,以自己的名字“万、饼、条”作为三种基础花色。另有一说,麻将起源于江苏太仓的“护粮牌”,用于记录捕雀的数量,并作为奖励发放的凭证。这些牌以火药枪和鸟类等符号作为图案,与捕鸟活动密切相关。
麻将的玩法术语也与捕鸟活动有关,如“碰”指的是枪声,“和”(音胡)指的是获胜,“鹘”是一种捕鸟的鹰。在太仓方言中,“麻雀”被称为“麻将”,因此打麻雀也就被称为打麻将。
麻将牌的发展源自明末盛行的马吊牌和纸牌,而这些娱乐游戏与中国最古老的娱乐游戏——博戏有着密切联系。据史书记载,博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殷纣王之前,最早的博戏叫做“六博”,使用箸和棋子进行游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博戏分为大博和小博。小博的玩法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,其中使用了棋盘和棋子,并借助掷骰子的方式确定棋子前进的步数。游戏的目标是使棋子到达终点,成为骁棋并“牵鱼”获胜。